有一种独属于南理工人的星空浪漫,叫做用“理”的名字命名一颗星,让它闪耀星辰大海。9月20日,是南理工69周年校庆日,也是学校“70周年校庆倒计时一周年”的特殊日子,学校收到了一份来自太空的珍贵生日礼物。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530739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理工星”。浩瀚的宇宙星空中从此新添了一颗以中国大学命名的小行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吴雪峰出席了小行星命名发布仪式,并向学校颁发了小行星命名证书。
小行星命名是宇宙星空中唯一可由发现者提出命名,并能得到世界公认的新天体命名,具有国际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南理工星”命名成功获批,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该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办学成就的肯定。
2023年,我校将迎来建校70周年。为激励理工学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献身科学、追求真知、无私无畏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今年5月,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校友基金会等部门向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提交了命名申请,并由紫金山天文台上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7月份,IAU于发布了《小天体命名公报》,“南理工星”正式获批。
脱胎于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南理工如今已走过了69年的风雨历程。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围绕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在电子、光学工程和天文仪器研制方面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着南理工力量。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南理元素闪耀在广袤的天宇。学校培养了以崔向群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天文学者,并与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人才培养工作。自主研发的多项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天文领域。这其中就包括电光学院朱日宏团队研发的动态干涉仪参与了郭守敬望远镜的研制;电光学院陈钱团队研发的宽带分子转动光谱仪用于探测深空生命;机械学院的廖文和团队聚焦小天体轨道探测与微纳卫星技术,探索深空奥秘……
在学科建设发展上,南理工学科门类齐全,优势突出。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近年来,学校围绕“工程精英、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定位,着力培养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能引领未来的创新型精英人才。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30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有15人当选两院院士。
命名发布仪式上,我校75届校友崔向群院士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四十多年前在校学习的美好回忆以及南理工精神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她深情寄望在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凌云之志,秉南理荣光、踏青春征程,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之中。她号召广大校友怀抱一颗感恩之心,继续关心和支持母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母校贡献智慧和力量。祝愿母校发展实现新跨越、再谱新华章。
记者了解到,“南理工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于2011 年10 月3 日发现的。该星轨道偏心率为0.18,轨道倾角为17.21度,轨道半长径为3.195天文单位。这就是说,她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70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5.71年。南理工星在轨道上以每日142万公里的高速奔腾前进,相当于每秒16.4公里的速度在绕日运行,由于距地球有数亿公里,因此从地面上看上去,她在星空中显现出缓慢地移动。南理工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达7.15亿公里,最近时只有2.42亿公里。